当前位置:主页 > 贷款 > 正文

超2000亿可转债“在路上” 发债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挖掘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作者:21世纪经济报道2017-06-08 17:48:19

可交换债市场规模近年也快速增长,但市场对于部分可交换债是否受减持新规的约束仍存在争议。

6月8日久其转债迎来网上发行,而在六天前——6月2日模塑科技可转债启动网上网下申购;此前,6月1日总规模达到70亿元的国泰君安可转债获证监会核准发行批文。

从今年上半年可转债发行情况来看,新业务开展仍然面临掣肘,比如多收入微利下投行积极性不高,监管层审核标准不降,上市公司接受新的融资工具需要时间等。

但较往年来看,随着定增政策的收紧,可转债市场在2017年将迎来扩容。根据wind统计,今年以来计划发行的规模已经超过千亿级别。这个以往不受重视的融资工具将逐渐成为上市公司当下阶段再融资的首选。

上半年量少审核严

尽管2月17日定增新规出台后,“可转债”成为监管层鼓励上市公司的再融资方式,然而记者梳理今年以来成功发行的可转债情况,仅有5只发行,规模最大的为光大转债,募集资金达300亿元。

另外两只则在6月初发行,模塑转债在6月2日启动网上申购,发行规模8.14亿,票面利率0.5%,由中信建投证券担任主承销商;另一只久其转债计划在6月8日网上发行,发行规模7.8亿,票面利率0.3%,由红塔证券承销。两只可转债的信用等级均为AA。

谈及今年上半年可转债规模不及市场预期,上海一家小型券商投行人士6月7日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分析,监管层的审核较为严格,审核要点主要包括募投项目、现金分红、利润下滑等情况。

比如在募投项目上的审核要求,与定增一样,监管层要求上市公司披露募投项目具体投资数额安排明细,投资数额的测算依据和测算过程,包括了各项投资构成是否属于资本性支出。要说明本次融资的合理性及必要性,以及是否属于频繁融资、过度融资情形。

在审核方面,目前可转债走的是证监会绿色通道审核。今年围绕可转债的发审会仅有5次,最近一次在6月6日,林洋能源(601222.SH)、新时达(002527.SZ)的可转债项目均通过。

在发批文情况来看,今年以来成功发行的5只可转债,从“过会”到“拿批文”大约经历3个月左右时间。然而比如2016年12月通过发审会的国泰君安,在2017年6月2日才获得批文,经历了半年时长,募资规模70亿。而宁波银行在去年5月过会,至今尚未获得批文。

投中资本推测称,融资收紧的倾向从去年起至今一直在通过证监会的窗口指导进行实践。可转债本质上依然属于再融资,即使企业因为新规放弃定增选择可转债的方式融资,仍然可能被批文所限制。

另一方面,投行的积极性亦是重要的原因。多名投行人士反馈,可转债业务处于“微利”。“只要是发债的项目,费率都不会收得太高,大概1%左右。同时发行规模并不大,普遍在10亿左右。”上海一家大型券商投行人士6月7日表示。

前述上海小型券商投行人士亦表示,“根据我们在业内了解的情况,承销费率不超过2%。这就要看各家投行如何权衡成本与收益来决定是否要重点发展。”

预案井喷

尽管上半年“可转债”规模仅有326.51亿,但“后备力量”正迅速崛起。

根据wind统计,今年以来共有34家上市公司董事会发布可转债预案,合计发行规模达到1254.2亿元;另有48家预案已经通过股东大会,合计发行1086.79亿元。

其中,民生银行(600016.SH)、海南航空(600221.SH)、宝钢股份(600019.SH)、中国石油(601857.SH)计划发行规模超过百亿,分别为500亿、150亿、150亿、100亿。

有券商人士表示上半年“可转债”业务尚在推广,因此规模上升未能出现“立竿见影”的效果,等到市场培育后,可转债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北京一家大型券商投行人士6月7日表示,“上半年是一个政策适应的过渡阶段。”他解释称,上市公司起初对“可转债”并不了解;定增收紧后,券商向上市公司推广“可转债”融资工具需要一个过程,上市公司需要“接受和教育”的时间。

“我们在年初已经注意到不少投行在抢占可转债市场,各家券商先从客户当中进行排查,挑选符合条件的并重点追踪他们的需求。”前述上海大型券商人士表示。该人士认为,随着投行布局,下半年将迎来可转债的扩容高峰期。

华中的一家券商投行人士6月7日谈到,可转债“不赚钱”是预期内的,但只要把规模做大,仍然是投行的赢利点。“对于大券商而言,上市公司资源比较多,相应的融资需求也比较复杂,其中有的上市公司因定增新规而没法融资,但同时有强烈的融资欲望,这就有业务机会,可转债是短期替代方式。”


[责任编辑:admin]